血液病百科 >>yatao 创建的词条

创建的词条 编辑的词条 收藏的词条

伤湿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伤湿

摘要:  简介 伤湿,指湿邪所致之病证。   介绍 可分外感湿邪和湿浊内阻肠胃。参湿气条。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伤暑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伤暑

摘要:概述伤暑 又称“感暑”。指夏季伤於暑邪,出现多汗身热,心烦口渴、气粗、四肢疲乏、小便赤涩等“阳暑”证候。 症状《医源资料库》:伤暑,病名。①因中暑热所致的病证。出《素问·刺志论》。《医林绳墨》卷一:“伤暑者,由其暑热劳伤元气之所致也。其症日间发热,头疼眩晕,躁乱不宁,无气以动,亦无气以言,或身如针刺,小便短赤,此为热伤元气也,宜以黄连香薷饮,或清暑益气汤、黄连解毒汤、量其虚实而与之。” ②指暑病之轻者。《医学心悟》卷三:“伤暑者,感之轻者也,其证烦热口渴,益元散主之。中暑者,感之重者也,其症汗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休息痢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休息痢

摘要:  简介 病名。痢疾时止时发,久久不愈者。   记载 见《诸病源候论·痢病诸候》。《症因脉治》卷四有外感休息痢、内伤休息痢之别。因治疗失宜,或气血虚弱,脾肾不足,以致正虚邪恋,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。发作时,治以清热化湿为主,或兼补气血,或兼补脾肾,选用香连丸、驻车丸、倪氏补理煎方等。缓解期,可见神疲乏力,食欲不振,形体消瘦,四肢不温等症,治以健运脾胃,补益气血为主,选用补中益气汤,八珍汤等方;肾亏者用四神丸。本病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,溃疡性结肠炎,慢性阿米巴痢疾及局限性肠炎等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伏梁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伏梁

摘要:  概述   古病名。主要是指心下至脐部周围有包块(或气块)形成的病证,大多由于气血结滞所致。古代文献描述本病症状主要有三种说法:五积病之一,属心之积。症见脐上至心下部位有包块,大如手臂,久不愈,令人心烦,睡眠不安。   原因 (《难经·五十六难》) 下腹部坚硬胀满,有包块在腹腔肠胃的外面,推之不移,内有脓血瘀积,脐周围疼痛,身肿,下肢浮肿,忌切按。(《素问·腹中论》) 在心胸之下的部位,能升能降,有时唾血(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篇》)。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伏暑病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伏暑病

摘要:解释伏暑是发于秋冬而临床具有暑湿见证的一种急性热病。其发病特点是初期类似感冒;继而形似疟疾,惟寒热多不规则;以后则但热不寒,入夜尤甚,天明得汗稍减。而胸腹灼热却不清除,大便多溏而不爽。参考资料http://all.zcom.com/mag2/yixue/zhongguoyixue/20340/200502/860856/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产褥中暑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产褥中暑

摘要:产褥中暑产褥中暑(puerperalheatstroke)是指在产褥期囚高温环境中,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急性热病,表现为高热、水、电解质紊乱、循环衰竭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。本病起病急骤,发展迅速,处理不当町遗留严重的后遗症,甚至死亡。概述正常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产热和散热,体温处于动态平衡,维持在37℃左右。产褥期产妇一般体质较为虚弱,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,在高温、高湿、通风不良的情况下,往往容易导致产后中暑。产后中暑后,患者体温升高、脉搏和呼吸加快,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产后遗粪病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产后遗粪病

摘要:产后遗粪病产后遗粪  病证名。出 《外台秘要》 卷三十四。多因平素脾肾虚寒,产后益虚,中气虚弱,肾失开合,摄纳无权,故产后不自觉遗粪。治宜温补脾肾,固涩止遗,方用金匮肾气丸合四神丸。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产后遗尿病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产后遗尿病

摘要:含义产后遗尿病是指产后小便淋漓不能自止,甚至小便自遗,无力约束。中医认为,该病多为产后气血亏虚,日久及肾,累及膀胱,气化失约所致,当以益气补肾、收涩培中为治,采用内外同治法,可有效地治疗产后遗尿症。药方内治疗法口服药物治疗取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柴胡、当归、陈皮、枣皮、银杏、莲米、山药各10克,升麻、炙甘草各5克,生姜3片,水煎服,每日1剂。药粥疗法黄芪15克,党参、枣皮各10克,莲米、山药各30克,大米100克。将参芪水煎取汁,加大米、枣皮、山药、莲米同煮为稀粥服食,每日1~2剂。药鸡疗法山药30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产后身痛病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产后身痛病

摘要:产后身痛病产后身痛产褥期内,出现肢体、关节酸痛、麻木、重著者,称为•“产后身痛”,亦称“遍身痛”、“产后关节痛”。本病类似于西医学风湿、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。发病原因本病的发生与产后营血亏虚或风寒湿邪稽留有关。一、血虚素体血虚,产后失血过多,阴血亏虚,四肢百骸、筋脉关节失养,则肢体麻木、酸痛。二、血瘀产后恶露去少,瘀血留滞于经络、筋骨之间,气血运行受阻,故使身痛。三、外感产后百节空虚,卫表不固,腠理不密,起居不慎,风寒湿邪乘虚而人,客于经络、关窍。治疗法则养血祛风,散寒除湿。方药举例独活寄生汤(《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产后身痛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产后身痛

摘要:产后身痛,是指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楚、疼痛、麻木重着感。产褥期内,出现肢体、关节酸痛、麻木、重著者,称为·“产后身痛”,亦称“遍身痛”、“产后关节痛”。本病类似于西医学风湿、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。 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与产后营血亏虚或风寒湿邪稽留有关。一、血虚素体血虚,产后失血过多,阴血亏虚,四肢百骸、筋脉关节失养,则肢体麻木、酸痛。二、血瘀产后恶露去少,瘀血留滞于经络、筋骨之间,气血运行受阻,故使身痛。三、外感产后百节空虚,卫表不固,腠理不密,起居不慎,风寒湿邪乘虚而人,客于经络、关窍。治疗法则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产后血晕病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产后血晕病

摘要:产后血晕病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,不能起坐,或心胸满闷,恶心呕吐,或痰涌气急,甚则神昏口噤,不省人事,称为。产后血晕。,又称。产后血运”。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产后出血引起的虚脱、休克,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后心衰,或羊水栓塞等病症,是产后危急重症之—,若救治不及时,往往危及产妇生命,或因气血虚衰而变生他疾。病因病机主要病机不外虚实两端,阴血暴亡,心神失养,或瘀血停滞,气逆攻心。一、血虚气脱新产元气虚惫,或因分娩伤损胞宫,血去过多,营阴下夺,气随血脱,心神失养,致令血晕。二、血瘀气逆产后胞脉空虚,寒邪乘虚内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产后血晕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产后血晕

摘要:【产后血晕】产后急症之一。主要症状为分娩后忽然头晕,目眩眠花,不能起坐、 或心中满闷,噁心呕吐,或痰涌气急,甚则口噤神昏,不省人事。有 闭症和脱症之分。闭症,恶露不下或量少,小腹硬痛,晕时神昏口噤 ,两手握紧,面黄或紫暗,舌紫,脉弦有力,属实症,多因血瘀上攻 所致。脱症,面色苍白,恶露很多,晕时口开,手撒肢冷,舌淡无苔 ,脉大而虚或微细欲绝,甚则出现冷汗淋沥,神志昏迷,口唇和肢端 青紫等(休克)症候。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产后血崩病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产后血崩病

摘要:产后血崩病产后血崩产妇分娩后,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,称为“产后血崩”。本病基本相当于西医学的产后出血,它与产后宫缩乏力、软产道损伤、胎盘胎膜部分残留、凝血功能障碍有关,若救治不及时,可引起虚脱,甚至危及产妇的生命,故为产后危急重症之一。如系胎盘、胎膜部分残留宫内,或软产道损伤所引起的产后阴道大量出血时,应及时手术止血。病因病机主要机理有气虚血失统摄;瘀血留滞,新血不得归经;或产伤损伤脉络。一、气虚产妇素体虚弱,或因产程过长,疲劳过度,损伤元气,气虚冲任不固,血失统摄,则致血崩。二、血瘀产时血室正开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产后自汗盗汗病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产后自汗盗汗病

摘要: 自汗盗汗——产后“三危”症之一介绍产后自汗盗汗病《张氏医通》中记载:“产后诸病,惟呕吐、盗汗、泄泻为急,三者并见必危。”妇女产褥期间汗出不止称“产后自汗”,睡后汗出,醒来即止,称“产后盗汗”。产后自汗及盗汗均为产后的常见病,历代医家均称之为产后“三危”症之一。一般产妇汗出较平时多,尤其于饮食、活动后或睡眠时明显,于数日后自行缓解,不作病论。如果分娩一周后,无过劳、衣被过厚或发热等原因仍汗出不止,或稍一活动则汗出较多者,则为病理性自汗。中医理论认为,自汗多属气虚,常伴疲乏无力、气短懒言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产后腹痛病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产后腹痛病

摘要:产后腹痛病概念产后腹痛产后腹痛指产后伤血,冲任空虚,胞脉失养,或因血少气虚,运行压力,以致血流不畅,迟滞而痛。症见产后小腹隐隐作痛,喜按恶露量少、色淡、头晕耳鸣、脉虚细, 临床常用的治疗偏方[方一]当归、续断、肉桂、川芎、干姜、麦冬各40克,芍药60克,吴茱萸、干地黄各100克,甘草、白芷各30克,黄芪40克,大枣20个,酒2000毫升。将上药共研细,布包,用酒浸于净器中,经一宿,加水1000毫升煮取150毫升,备用。每饭前温饮15--20毫升,日3次。本方适用于治疗产后虚损、腹部疼痛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产后腹痛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产后腹痛

摘要:产后腹痛妇女下腹部的盆腔内器官较多,出现异常时,容易引起产后腹痛。一般说来,引起女性下腹部疼痛的原因,可以分为月经周期相关引起的疼痛和非月经周期引起的下腹疼痛。初产妇因子宫纤维较为紧密,子宫收缩不甚强烈,易复原,且复原所需时间也较短,疼痛不明显。经产妇由于多次妊娠,子宫肌纤维多次牵拉,复原较难,疼痛时间相对延长,且疼痛也较初产妇剧烈些。疾病概述产后腹痛产后小腹部疼痛为主者,称产后腹痛。以新产妇多见。是指产后子宫收缩时引起的收缩痛,又称“产后痛”、“宫缩痛”。轻者不需治疗,腹痛可逐渐消失。中医将产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产后缺乳病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产后缺乳病

摘要:产后缺乳病疾病概述缺乳又名少奶,包括无乳或闭乳,是母牛产后泌乳量少或完全无乳之症。多发于体质瘦弱母牛或初产母牛。本病发生原因很多,如饲养不良,劳役过重,母体瘦弱,气血亏虚,难以生化乳汁;或临产前及产后饲料突然改变,缺乏精料和多汁饲料,乳源枯竭;或过早配种,乳腺发育不良、激素及代谢紊乱,致使生化乳汁机能障碍;或各种外感症、传染病、中毒症引起气滞血瘀,乳汁凝滞,均可导致本病。体质衰弱,乳房皱缩,皮毛枯暗,精神不振,脉沉细无力,挤压乳房少乳或无乳流出,小牛吸奶有吮无吞;或乳房胀硬,乳管闭塞,抗拒犊牛吮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产后痉病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产后痉病

摘要:产后痉病产后痉病 病名。亦名产后痉。 《证治准绳·女科》 :“陈临川云:凡产后口噤,腰背强直,角弓反张,皆名曰痉。”因发病原因不同,有产后痉风、产后病痉、产后惊风、蓐风等。详见各条。原因产后痉症的发生是因产后失血伤津,营阴耗损,阴血亏虚,不能濡润筋脉;接生不慎,伤口不洁,局部创伤,使邪毒乘虚而入,伤动血脉,直窜筋络,故成痉症。临床表现1、阴血亏虚型:症状是产后突然颈项强直,牙关紧闭,四肢抽搐,面色苍白或萎黄。2、邪毒感染型:表现是头项强痛,发热恶寒,牙关紧闭,口角搐动,面呈苦笑状,重者项背强直,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产后汗症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产后汗症

摘要:产后汗症之病名见《金匮要略·产后病脉证并治》:“产后喜汗出者,亡阴血虚,阳气独盛,故当汗出。”产后自汗之名见于《诸病源候论》。产后盗汗之名见于《傅青主女科》。产后汗症包括产后自汗、产后盗汗。产后气虚腠理不密,出现汗出不止,动则益甚者,为产后自汗。阴虚内热,出现睡时汗出,醒后即止者,为产后盗汗。 [诊断依据]1.妇女产后汗出量过多,持续时间长。2.产后自汗表现为静止汗出不止,动则愈甚,或但头汗出,甚或面如水洗,或汗出虽然不多,但持续多日不止。3.产后盗汗表现为产后睡则周身汗出,甚则通身如浴,醒后自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产后汗病
词条创建者:yatao 创建时间:
标签: 产后汗病

摘要:产后汗凡分娩时出汗,由劳伤脾,惊伤心,恐伤肾也。 《内经》 云∶身体劳苦,汗出于脾;惊而夺精,汗出于心;胃所恐惧,汗出于肾。产妇多兼三者而汗出,不须即加敛汗之剂,神宁汗自止息。其血块作痛,、术未可遽加。宜服生化汤二三帖后块痛消,即继服加参生化汤,以止虚汗。若分娩后倦甚,然汗出,形色有脱,乃亡阳脱汗也,又当从权连灌加参生化汤,倍参以救危急,毋据块痛。夫汗乃心之液,荣于内为血,发于外为汗,产妇值亡血之后多汗,由惊劳心伤神虚,不能镇守其液也,治当健脾胃而救水谷之精归脾,益荣卫而引血归源,灌溉四旁,不使[阅读全文]

编辑:|浏览:
 共2549条 1 ...‹‹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››... 128

yatao

超级管理员
发短消息金币1088
用户经验:13521
人气指数:779135
创建词条:2549
编辑词条:102
注册时间:2009/07/20 15:14
个人介绍:河北无极血康医院网站管理员